春水长流,润物无声——用文学为一代代少年儿童的精神打底

来源:

冰心奖,以现代文学家冰心的名字命名,1990年由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雷洁琼先生、国际著名作家韩素音女士、著名儿童文学家葛翠琳女士共同倡议创办,至2022年已经三十二年了。

冰心奖,秉持和传承着叶圣陶、冰心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前辈们开创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和真善美的精神,致力于发现和奖励优秀的儿童文学新作和优秀的儿童文学图书,致力于扶持和推介具有潜力的儿童文学新秀,致力于支持和表彰儿童艺术教育的普及、发展与创新。春水长流,润物无声。三十多年来,一批批优秀的儿童文学图书和原创新作,一茬茬崭露头角的儿童文学新人,带着“冰心奖”给予的肯定和鼓励,带着“冰心奖”获奖作者的标识,走进了千万个学校、家庭和广大小读者的视野,也走进了儿童文学浩浩荡荡的队伍。

《冰心奖获奖作家年度优秀作品选》自2012年开始,每年出版两卷选本,至2022年已经有十年了。如果把十年来已经出版的20册选本一一摆开,我们会清晰地看到,近十年来,老、中、青三代儿童文学作家在儿童文学的中短篇小说、童话、散文、报告文学、儿童诗、寓言、幼儿文学创作园地里留下的清晰的脚印,收获的沉甸甸的成果。

最美的青山,不是一夜之间拔地而起,而是一层层堆叠出来的。冰心奖的年度选本也是如此。十年来,靠着众多作家丰盈多姿的短篇创作的累积和支持,一本本地堆叠起来,堆叠成了一座坚实而巍峨的、原创儿童文学的美丽青山。

由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徐鲁、秘书长翌平主编,冰心奖评奖办公室郑重授权,

禹田文化推出“冰心奖获奖作家年度优秀作品选”,每年出版两卷,至今已有12卷

 

202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讴歌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是这一年的华彩乐章。这一年里,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山河大地上书写的一部最壮丽、最伟大的“创业史”。胸怀家国和民族复兴的大义,奋力拥抱火热的现实生活,让儿童文学真正参与到磅礴的时代和重大主题的思索之中,把儿童文学“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儿童文学作家们在这一年里没有缺席。王巨成的纪实散文《一九五四年的红领巾》,徐鲁的纪实散文《音乐家和星星的孩子》《孩子剧团》,高巧林的短篇小说《高德立的砖》等,都是与这些重大题材有关的“主题写作”,也是本年度优秀作品中的亮点之作。

对于2021年度的优秀作品,翌平跟我谈到他的一些基本看法,我是赞同的。比如他认为,就短篇小说来看,现实生活题材仍然是本年度创作的主流,该题材作品足以支撑起这一年可喜的创作实绩。有几位作家不仅在书写现实生活方面有可圈可点之处,同时也做到了关注和触及现实而又不飘浮在现实生活的表层之上,显示出别样的文学匠心。
 

最新上市的《2021冰心奖获奖作家年度优秀作品选》收入56位作家在2021年发表的优秀作品

 

如高巧林的《高德立的砖》,写的是主旋律题材,但并没有因为题材的独特而降低文学上的要求,其细节处理恰当、到位,人物情感与主题搭接得真实自然,读起来也很顺畅;毛芦芦的《母亲的桥》,书写了生活的艰辛与沉重,乃至苦难,却并不为过度渲染悲苦而刻意煽情,而是比较自然地处理人物与现实和命运的对抗关系,于冷冽中彰显亲情,描写人心与人性的转变与温暖,小说结构完整而结实;刘婧的《一个人与红草地》题材特别,甚至很难说是儿童文学的题材,但作者意在把成人世界的一些真实生活和人性弱点展示给少年人,这也算是“人生哲学第一课”吧!小说里涉及的写作和出版圈内某种执守和价值观的判定问题,算是比较真切地回应了现实写作的一个要点:价值观的定义、坚守与驳谬,颇有值得少年读者们思考的意义。

还有两篇小说也颇具特色。翌平的《哆啦A梦》,与他以往擅长书写的在艺术大院里长大的心智浪漫、目光高远的城市少年不同,描写的是生活在小镇上的普通人家的几个孩子当下真实的日常生活,以及成年人的生存状态,没有丝毫的波澜起伏,纯粹白描的手法,却于平静而熨帖的叙事中透出一种童年生命的真实状态,让我们看到了闪耀在平凡生活中的成长的灿烂和梦想的光亮;与翌平笔下这种真实的“中国式童年”异曲同工的,还有曾维惠的《我是职高生》。职高生的生活是儿童文学里少见的题材,儿童文学作家书写较多的,要么是农村的留守儿童,要么是城市中小学校园里的少年。只要肯努力,就没有不美的年华,就没有不美的少年。这篇描绘当下职高生真实成长状态以及他们对未来的畅想与期许的小说,贴近当下农村教育的脉搏,对职高生这样特殊的少年群体,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和鼓励,并呼唤社会来肯定和接纳职高生这样容易被漠视、被忽略的弱势少年群体。小说显示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敏感的现实关注情怀。

此外,如老臣的《艾平的尖叫》、杨老黑的《谢宝捉鳖记》等,也书写了现实生活中比较冷冽、粗粝、严肃的方方面面。作者皆能以严肃的态度去面对和书写,而不是简单地淡化和美化真实生活中成长的艰辛与苦难。还有《美人樱》(湘女)、《我妈说……》(常新港)、《那年我们见过海的颜色》(吴越)、《金色的独角仙》(左昡)、《蓝蝴蝶》(吴新星)、《最后一个菜窖》(陈小艾)等,都是本年度短篇儿童小说里的上乘之作。


诚意奉送年度限量典藏书票,向冰心先生致敬
 

儿童散文的写作,看似门槛较低,但要真正写好,其实并不容易。实际上,无论是小说作家、童话作家,还是儿童诗作家,首先都应该把散文写好。用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话说,你如果连一篇散文都写不好,遑论写好其他?汪老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一个国家的散文如果不发达,很难说这个国家的文学是发达的。同理,如果本年度的儿童散文质量不高,收获不大,很难说这个年度的儿童文学整体质量是高的,收获是大的。

本年度的儿童散文,有两篇(组)难得的佳作。一是薛涛的《山林史诗》,是以抒情、思辨见长的散文诗。作者的语言空灵而浪漫,篇幅简短而视野辽阔,于亦诗亦哲的意境里,抒发了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与发现,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万物有灵且美的哲思意味;另一篇同样具有散文诗风格的作品,是韦伶的《童年散文一组》。如果说薛涛写的是大地上的“山林史诗”,那么韦伶写的就是宇宙中的“星球史诗”。作者把生命的诞生、星球的运转、人类与时间、空间的关系等想象与思考融为一体,同样呈现了一种亦诗亦哲的大意境。《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在《人类的大地》里这样说过:“在我们的飞机和人类居住的地球之间,存在着一道道不可逾越的距离。世界上的全部财富都凝聚在这一颗迷失在群星中的尘埃上。……只有让智慧吹拂泥胎,才能创造伟大的作家。”薛涛、韦伶的这两篇(组)散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让智慧吹拂泥胎”、逾越了地球与星空的距离的文学之美,也可提升我们对“无边的儿童文学”的想象与信心。

当然,与属于凤毛麟角的“山林史诗”“星球史诗”相比,儿童散文的现实书写、日常生活书写,以及我们惯常所见的从小入口、小细节着笔的“微物之美”,终究还是大多数,也是我们的“文学日常”。汤素兰的《乡村小景》,选取了农村儿童皆熟悉和亲切的、几乎是伴随了所有中国乡村孩子童年的草垛、柴垛、篱笆等名物,加以重温和描述,使诸多琐碎的、个人化的记忆与感受,变成了具有普遍和永恒意味的文学细节,同样也具有平实和熨帖的艺术感染力。类似题材和风格的散文,还有《官渡粑粑》(吴然)、《遥望家乡柿子红》(雁阵)、《童年三记》(孙卫卫)、《食之味》(毛云尔)等。

童话创作是很多儿童文学作家的看家本领,大多数童话作家已把书写这种幻想类体裁的技艺修炼得炉火纯青。因为童话的整体质量已经较高,所以,要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创新和超越,难度是越来越大。本年度的短篇童话有几篇还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像《住在耳朵里的鲸》(徐瑾)、《掉月亮的夜晚》(慈琪),都是新颖而又自然地将童话的幻想之境与女性作家细腻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让故事避开了近乎已成“童话八股”的“母题”模式,独标情愫和智慧,以性情和灵动来驾驭故事,推动叙事;《星星居住的河流》(王勇英)把小说的现实风格与童话的想象交织在一起,用真实的乡俗民情和乡土风光作为幻想故事的背景。相比童话城堡式的纯幻想故事,这种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童话故事,可谓是中国传统童话风格的一种回归,或者说,这是一种“新传统童话”。说到底,还是安徒生那句响亮的名言道出了童话的真谛:“最精彩的童话故事,就是每个人的真实生活。”

精致的花盆里长不出童话的参天大树,只有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汲取丰富的滋养,童话之树才能挺拔而常绿。《野花谷的牛》(王一梅)之所以写得那么美,那么温暖人心,同样是因为它通篇闪耀着明丽的现实生活的光芒。此外,《阿停的诗》(孙丽萍)、《蛤蟆先生》(赵菱)、《毛茸茸的“不速之客”》(彭冬儿)、《叫醒龙的办法只有一个》(张李)等童话,也都是把幻想、童趣和现实润泽意义融合得较为完美的用心之作。本年度还有不少优秀的童话作品出自年轻的童话新秀之手,这是尤其让人感到欣慰的,也是冰心奖作品年选一直在关注和追寻的。

索线裸脊装帧工艺,高标准把关,彰显细节品质

 
冰心老人在冰心奖创办之初,曾特意手录自己早期的诗句,勉励年轻的创作者:“青年人呵!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地描你现在的图画。”儿童文学是为一代代新人打“精神底子”的文学,也应该成为引导少年儿童精神成长的明亮灯火。只有胸怀家国和民族复兴的大义,奋力拥抱火热的现实生活,让儿童文学真正参与到磅礴的时代和重大主题的思索之中,把儿童文学“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方能不负时代使命,像老一辈作家所期许的那样,为小孩子写出“大文学”。

感受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先锋创作,为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作为《冰心奖获奖作家年度优秀作品选》的编选者,在此,我们向多年来捧出一篇篇原创佳作献给小读者、支持这套作品年选持续出版的作家朋友们,表达最真诚的感谢;向为这套作品年选的出版付出了不少心血的编辑与设计匠心的禹田文化传媒的编辑团队、设计团队,以及发行团队的老师们,致以深深的感谢。

 


2022年2月4日(农历立春之日),写于武昌梨园